金纬事件只是尚德危机的一种折射,未必真如员工所言,只能说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期待过大。
光伏巨头感恩戴德,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生产了产品、低价卖给欧美,议价能力无从谈起。光伏产业是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未来发展前景非常良好,这是我们最为常听的、冠冕堂皇的主流言论,而此种理论并非由我国学者率先发起,也并非由我国学者长期论证,确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赤裸裸入侵。
待经营状况江河日下之际再想割肉离场,真乃为时晚矣。双反政策的出台将城门紧闭,给多半光伏企业宣判了死刑。经过短短几年的风云变化,中国光伏企业才蓦然发现,原来世间本没有城、城里本没有人,只是好大喜功、盲目逐利的本性在作怪,而孵化幻城的除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国内政府、学者、企业家也难辞其咎吧。可怜的是,国内的实业家、首富纷纷对此奉若神灵,开始思量如何在光伏产业大干N年。欧美国家是围城之人,而中国光伏产业则是进城者。
部分先知先觉的中国光伏企业试图退出光伏产业,哪知前期投产的生产线尚未发挥效用,只能眼看白花花的人民币奔流到海不复回。欧美企业涉足多晶硅的浪潮一经开启,多晶硅价格疯狂飙涨,颇有2006年、2007年A股市场繁盛之势,大中小企业全都赚得盆满钵满。同时,唐要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而汉能通过并购MiaSol,在美国直接生产产品,可以绕过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壁垒,对将来处理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也大有帮助。目前,汉能正积极拓展全球光伏应用市场。相关专家认为,从发展趋势看,薄膜是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MiaSol的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并预计在两年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0.5美元每瓦。
昨日,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唐要家对记者说,目前国内光伏企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的打压。专家:海外并购正逢好时机,但有风险浙江一家开发薄膜太阳能的公司高管对记者说,在未来,分布式发电将是光伏发电应用的主要形式,而薄膜正是最适合这一应用的技术路线。
在浙江这个中国光伏产业的大省,汉能布局的脚步更早。2011年12月25日,一期250MW产能正式投产。经历了之前的行业低谷后,国家正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分布式发电发展,这也是薄膜的优势所在。他认为,短期内光伏产业不可能有前四年那样的发展了,因此,汉能需要准确了解MiaSol的发展情况,对其竞争力和市场有准确的判断,如果未来市场需求不能跟上企业发展速度,就会出现一定的风险。
浙大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凤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汉能最关键的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就设在长兴。截至2012年中期,汉能长兴基地已有6条生产线投入正式生产。同时,在欧美不断制造贸易壁垒时,我国光伏业要走出低谷,依然面对挑战,应大力开发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
此外,汉能还与宜家家居及其供应商签订了太阳能屋顶电站合作项目。汉能首席执行官李河君称,逆市收购是抄了个便宜,我们踩上点了。
而薄膜太阳能比多晶硅太阳能有更高的技术门槛,可以改善目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困境,给行业带来新变化。此次完成对MiaSol的收购,是汉能在全球技术整合方面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逆市收购,光伏产业或迎来拐点在过去十年,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约翰道尔等风投巨头对MiaSol投资超过5亿美金,目前公司市值超过20亿美金。同时,国内的光伏产业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低价并购的这步棋走得很明智。昨日,李河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拒绝透露具体的收购金额。汉能代表中国企业,已经站在了世界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最前沿。凤进认为,汉能的这次并购,很有可能是作为进军美国的战略性手段。尽管这一海外成功并购彰显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独特优势及重要意义,但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表示了担忧,自2011年下半年起,中国光伏产业便一直处于严冬季节,市场一片萧条。
李河君说,汉能长兴基地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非晶硅锗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低迷时期。
汉能这次虽然实现了海外并购,但后续还要跨过多道门槛。但可以确定的是,收购价远低于对方此前的12亿美元开价。
汉能在浙江长兴县投资118亿元,成立了浙江长兴汉能光伏有限公司。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光伏业正面临技术和市场双重转折。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汉能控股凭借此次并购,获得了全球转化率最高的铜铟镓硒(CIGS)技术,成为在规模上、技术上均领先全球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不成熟的中国企业经济学家金思宇表示:在国际竞争面前,中国企业正越来越暴露出自己的弱项,即缺少真正的可行性分析的能力以及风险管控的能力。此轮收购到底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正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有待破解的疑问。这一表面上十分正常的跨国收购引起了国内其他同行企业的不安和恐惧,他们担心这很可能是外资太阳能巨头为占领控制中国即将爆发的太阳能市场而采取战略行动的第一步。
而令该收购案显得扑朔迷离的背景在于,SMA与在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动双反的背后推手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和联系。一些样机被送到SMA的德国总部,由于样机中集成了公司的专利技术,甚至商业秘密,对样机的研究还可以透析一国的技术标准,由此,SMA对国内各主流公司的技术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加上披露的财务数据,SMA的竞争将无往不胜。
兆伏爱索是2012年1月江苏兆伏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兆伏)和江苏爱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爱索)合并而来的。而且这家外资巨头和欧美掀起的双反浪潮似乎有着某种关联,这让外界充满了疑惑和猜疑。
另一家曾经被SMA列为在华收购目标的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并认为其蓄谋已久。这次收购可能对年轻的中国逆变器行业造成长远的损害。
兆伏爱索并不是唯一一家因双反估值大幅下滑的企业,2012年中国光伏逆变器制造商经营都很困难。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SMA收购中国企业的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扫清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收购一家企业已经足够,而多收购一家企业,就面临更多的反垄断风险。这意味着,通过兆伏爱索一家企业,SMA完全可以实现其全面进入中国这个特殊市场的目标。经计算的收购价格为1.6亿元人民币。
然而,部分国内同行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们认为,SMA在收购中国企业过程中存在多重动机,SMA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并购经验的特点,通过并购的前期谈判和尽职调查,全面掌握了中国逆变器行业几大公司的技术信息和商业秘密,为其日后对行业的全面控制打下了基础。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欧美双反所造成的中国逆变器行业的困境,使兆伏爱索低价割肉,也是SMA砍价的好时机。
由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缺乏国际并购经验的国内公司在国际巨头面前成为不设防的城市。因此,在合并时,兆伏爱索股权的市场公允价值应不低于6亿元,此次2.2亿元的收购价格相当于三折大甩卖。
与此同时,另一个悲观的观点则认为,继兆伏爱索之外,更多的逆变器企业很可能会步其后尘,成为外资公司的囊中之物,而对于SMA来说,它则有了更多的猎物选择。双反压价对于SMA与兆伏爱索的这起并购,外界在惊叹SMA灵敏商业嗅觉的同时,更佩服其在本次收购中的一石多鸟策略。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veih1.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qmi/665.html
上一篇
经济回暖难阻股市“跌跌不休”
有话要说...